少年維特

 

 

讀完少年維特的煩惱,可以理解當初這本書在歐洲造成轟動的原因

內容本身不贅述,對歌德本人與此書與狂飆運動的歷史背景等等也不做細究,畢竟考據與討論已經很多了。

(本書商周版裡的序、導讀都做了很詳細的分析)

以下僅僅就個人想法做簡單的抒發。


維特本身是對生活感受力很深的人,而因為是寫給朋友威廉的書信的口吻,所以看的時候一直覺得紙在飛揚(笑)
他對周遭的人們觀察也很細,可以從文字中體察當時歐洲階級制度的人事接待關係。包括維特(有知識的中產階級)雖然才華受賞識但仍然不被允許參與貴族的宴會,離席後遭到非議嘲弄等等。

當陷入對綠蒂的愛慕以後,他的文字簡直就像一場喋喋不休的雨,不斷地向你襲來,同時還要挾著彩虹,每一座彩虹就是綠蒂在他心中的倩影。

他的心是如此雀躍,甚至讓我們這些早知到結局的“威廉”都忘了,他終究是不能與綠蒂廝守的。

離開綠蒂的時候,他沉靜過一段時日,然而在這一別之後重新聚首,他的心再也無法平靜,無論是身邊那些同病相憐的人們的刺激、或是維特本身開始疑心,理性與感性終於狠狠撕裂這優秀而良善的少年。

這本書完全是主觀的維特的思考,但你仍然可以從中理解他與阿爾貝特、綠蒂的情誼。阿爾貝特在我看來就像是維特的鏡子,他同樣優秀,理性而公正,維特敬愛他,同時又嫉妒他擁有綠蒂的事實,可他不能承認這份嫉妒,在後期種種情感交織而成,才使得維特走上那條寧靜之路。

另外維特對藝術的看法,例如裡面提到不少他對於畫畫的想法,都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崇尚自然。

以及對教育、教條是讓每一個自然的靈魂囚禁等等,他特別喜歡小孩子,維特和許多小孩的關係都很好,或許正是因為他的心貼近樸實可愛的人們,才會受到情感的折磨。

從他對事物的看法所散發出的才華,也與當時社會追求浪漫的風氣相交。成為狂飆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作品。  

本書鄭芳雄教授的導讀提到,歌德本身並不喜歡提到這部作品,他甚至深怕重讀他。

歌德是這麼說的:「這類的東西,一個健康的人是不會寫的。」、「一讀到它,我心裡就感到惶恐,深怕重新感動到當初醞釀這部作品的種種病態心理。」


我覺得在這部四週內筆桿飛馳而成的作品,到了最後維特死去的槍聲為止,歌德就已經和那樣失意、對理想與現實失望的自己切割,維特死了,卻在歷史永生。歌德的青年時代也在那霎那死去,然後迎向了往後的人生。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芙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